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2020-10-12
岡仁波齊觀後感

第一次接觸到“朝聖”,是通過一本書,封面上印着朝聖途中的小女孩——身着磨黑磨爛的圍裙,套着手闆的雙手合十,閉眼祈禱,髒髒的小臉上有着無比虔誠的神情。原來,這世上還有一種行為叫做朝聖,看完《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我才真正明白——所朝之聖即為岡仁波齊神山。

相信科學的人勢必不信神山、福報之說,亦沒有立場去給朝聖冠上愚昧的罪名。我本身沒有宗教信仰,身邊也沒有信教的人,所以對于這種虔誠、炙熱的信仰,無法感同身受,唯有肅然起敬。非要說起來,信仰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概念,信則靈不信則滅,值得不值得都由自己來判斷。佛渡有緣人,而有緣人當渡自己。

電影中的人物均是現實中真正去朝聖的藏民,其中情節是否有所設計已不足介懷,他們毫無表演經驗,隻能演出真實的自己。紮着紅頭繩的江措旺堆操着殺牛的手藝,内心卻敬畏着生靈,隻得用酒精麻痹自己,朝聖的路上他終究是解下了紅頭繩,憐憫着哪怕是一隻過路的小蟲;愛念經的楊培爺爺一路轉動着轉經輪,走在隊伍的前方,他更像一個穩定人心的将軍,斬殺隊伍裡的浮躁、退意與不虔誠,即使屬于他的最後一幕是黃土一抔,也會因不留遺憾而釋然,正如他說“在哪念經都是一樣的”;準媽媽次仁曲珍朝聖途中在醫院誕下一子後帶着襁褓裡的孩子重返朝聖隊伍,孩子名叫丁孜登達,取幸福、百歲之意……朝聖路上的點滴也是耐人尋味的:善良的四川夫妻将毛驢視作家人,與它同甘共苦,隻在陡路才加以使用;急着送醫的車撞壞了朝聖者運輸物資的拖拉機,朝聖者不做糾纏,隻是取下闆車用人力繼續拖行,旨在救人要緊;好心的大叔給朝聖者提供住所,還耐心指點他們的朝聖姿勢,作為回報,朝聖者們幫他耕地幹活;身體欠佳的拉薩女房東免除朝聖者們所有住宿費,請求他們代自己繞布達拉宮磕一萬個頭作為回報……細數這一路的見聞經曆,未嘗不是在截取一段人生縮影:有生老有病死,有秋冬有春夏;放下心防,接受善意也施與善意;以碎石為證,從哪裡停下休憩,就再從哪裡開始前進;即使天來風雪,山落滾石,路遇水淹,也要以血肉之軀一路跪伏,撥開重山,穿越迷霧,堅毅前行。

正如影片中那個好心的大叔與朝聖者們在耕田間所談,機械化時代下的年輕人總是很着急,社會上充斥着浮躁之氣。時代的進步固然需要這份快節奏,然而人們的心呢?高中語文課本裡有一章節叫做“慢慢走,欣賞啊”,這個章節名我一直記到了現在,每當我急于求成之時,它總萦繞在我腦海。走爛鞋子,磨壞圍裙,磕破額頭,朝聖者用一年多甚至更長的時間所做的是與苦行僧修行一般的事情,他們的灰頭土臉截然不同于拉薩遊客的光鮮亮麗,這是許多人所無法想象的,相較之下,那一份毫無包裝的虔誠之心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電影裡沒有任何後期配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車禍過後朝聖者齊心協力拖車上坡時唱了一首歌:“我一步一步往上走,雪往下一點一點地下。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但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沉穩聲線裡夾着稚嫩童聲,低沉男聲中混着清亮女聲,沒有半分怨艾之氣,隻是娓娓道來:如果生活不幸、命運不公,我們就虔誠地祈禱,積德行善,即使不是受人尊敬的喇嘛,我們也憑着一腔熱忱前去朝聖,讓神山岡仁波齊賜予這樣我們以福報……

影片的結尾,一行人仍在轉山朝聖,做着與之前一樣的動作,不同之處在于尼瑪紮堆接過了已故楊培爺爺的轉經輪,傳遞出一種始終在路上的概念。每個人都有求而不得之事,是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岡仁波齊”——它是生活不易時的精神寄托,亦是花花世界的最後一方淨土。有所信便有所畏,人人都在朝自己的“聖”,隻不過各有各的朝聖路罷了。有緣分的人可以順路同行,但人與人之間終究是互為過客,所有人最後都要獨自地抵達心之終點。

                                                        (财務中心 戴晶)


  所有标簽  常州網絡公司中環互聯網設計制作  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9-2024 盤固集團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