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2023-05-13
漫談 3·15

不知從何時起,我喜歡上收看央視的3·15晚會,甚至産生了春晚不如3·15的錯覺(或許是錯覺)。當然了,我既不是坐在電視機前惴惴不安的政府官員,更不是拼命嗅探業績增長點的職業打假人,充其量算得上一名樂此不疲的吃瓜群衆,今天想同各位聊聊我的吃瓜心得。

 

商家如何看待我們

 

自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商品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就逐漸從點對點的方式轉變成了點對線,甚至是點對面的關系。随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甚至被剝離了人格屬性,變成了一個不帶情感要素、不含半點人味的詞——流量。

 

消費者的個性化喜好、選擇也被轉換成了EXCEL中一列列、一行行冰冷的字符。今年曝出的苦情直播就是大數據濫用的典型例子,平台發現老年人彼此同情,容易對他人疾苦産生共情,MCN機構獲取信息、孵化網紅、編寫劇本、輸出内容,最後就有了晚會曝光的那一起起賣慘騙局。

 

商家不僅将我們轉換成了數字,還想通過我們相互之間的影響力改變我們的消費選擇,今年晚會曝出的地下流量市場實質上就是商家通過他們“拟制出”的一個個我們,從而去激發、挑動、誘導我們的購買力。

 

被商家盯上的弱勢群體

 

衆所周知,就購買力而言,“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在女性市場已經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一老一小成為了商家眼中的下一個香饽饽。與其他消費者相比,老人、小孩不僅購買力強,相對而言也更易控制。

 

孩子自不必說,在如今一孩、二孩為主的家庭構成下,孩子的需求,無論是合理的還是過分的都會被盡量滿足。至于老年人,他們不僅缺乏家人的陪伴,更是時刻面對着“生老病死”這一亘古難題,如果商家僞裝成知心人、貼心人,他們會自然的放松戒備,如此,江湖神醫的故事就能講下去,免費“評書機”裡的天價藥也就能銷售一空。

 

商家眼中的我

 

作為一名“中年大媽”,雖然離邁入弱勢群體行列的那天不算遙遠,但僅就目前的我而言,姑且還能算得上經濟學裡的“一般理性人”。在對外開展經濟交往時(主要是指花錢消費),基本能秉持以小經濟代價獲取大經濟利益的思想,但我發現我的這種“職業操守”在商家的攻勢下逐漸瓦解。在過去,我基本以現實需求出發做出消費決策,但架不住抖音、小紅書、公衆号等等給我持續推送的各種信息,于是乎,我的各種消費需求不斷被創造,大到掃地機器人、挂燙機等家電,小到各種抹布、架子等等小物件……

 

總而言之,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下,沒人能躲過這場浩蕩洪流,作為裹挾其中的普通消費者,我們能做的也隻有多看多思,保持理性,盡量做到把錢花在刀刃上。

                       (供應物流  吳文英)


  所有标簽  常州網絡公司中環互聯網設計制作  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9-2024 盤固集團 版權所有